金門后沙村的由來

image

      圖:后沙許氏家廟

 

金門六六空難

【人物】金門,北仔傳奇,被蔣經國接來台醫治的金門病童許安國

【金門】「金」氏記錄:24道一桌食,一桌看,說金門菜

金門 后沙 許百萬的故事

金門后沙鎮南宮設許肇基、許王翠秀夫婦紀念獎學金出爐

【金門】戰地奇聞,戰地政務下的老鼠經濟學

 

金門后沙村跟金門其他許多村莊聚落一樣,是由血緣關係而形成的聚落,居民身上擁有相同的血脈,有著共同的祖先,供奉著同樣的宗祠,為金門單一姓氏傳統聚落之一,居民大多皆姓許。

 

后沙村位於金門島北海岸中間點處,與瓊林、嚨口、后盤等村落為鄰,距離各約一公里許,東眺太武,南望雙乳青山坪,北臨后江灣,村緣距海不足百公尺,由海岸四望,東自浦邊岬角、中蘭灣,西至嚨口、古寧頭林厝海灘,均歷歷在目,而北方正是大嶝、小嶝諸島,更遠處即是中國大陸的南安、同安縣境,雙方距離亦僅十公里之遙。

image

image

        圖:金門后江灣

 

依據《后沙許氏族譜》及《金門縣志-氏族篇》中記載:后沙,位於金門峰腰中心之處。闢建之初,原名「 后倉 」,據聞該村開基始祖許少闢於宋末來金門任「倉吏」,定居於此,故取名「后倉」,意「 后有倉場 」。「后倉」之村名何時更名為「后沙」不得知,明‧隆慶年間(1567)之《滄海紀遺》,已寫做「後沙」,可能是倉場早已塌毀,而本村臨海,強風吹襲下,本村之西、北二側皆成沙地,「后沙」即「後有沙丘,沙地之意」,故可能以地形地貌以命村名也。

民國四十九年(1960)奉內政部核定,改名為「后村」,直到民國八十三年(1994),村民陳請改回原名「后沙」。

 

后沙聚落的歷史沿革,如下:

1. 后沙於宋時稱後倉。

2. 明地圖屬第十八都。

3. 后沙、西山、后盤山、清道光間屬第十八都之瓊山保。

4. 民國四年設現後之後半山、後沙、西山、龍口、山灶隸屬於第二都之瓊山保。

5. 民國二十四年本縣試行地方自治,劃舊後浦、古賢及古湖三保為第一區。瓊山 保與瀏浦、陽田、汶沙、滄湖五保為第二區,故後沙屬第二區。

6. 民國三十四年,光復初期,金門設珠浦、沙美二鎮及古湖、滄湖、烈嶼、大嶝 四鄉,後沙屬滄湖鄉。

7. 民國四十二年,恢復縣制,區改為鄉鎮,金寧區改為金寧鄉。

8. 民國四十八年七月,再劃金寧鄉之后盤,金湖之後沙、瓊林、徑蘭、陳坑等村 增設為金瓊鄉。

9. 民國五十四年九月,裁撤金山與金瓊兩鄉,全縣之行政區域為五個鄉鎮,後沙 屬金寧鄉。

 

 

宋代於全國各地推廣常平倉制度,其收納糧米之場所曰倉場。常平倉之設立旨在平穩物價暨救災濟貧,與義倉類似。倉吏即是倉場之管理員。

 

 

名詞:常平倉

作用:避免了“穀賤傷農”,“谷貴傷民”

原理:運用價值規律來調劑糧食供應

意義:反映了人民民眾的利益和願望

源由:戰國時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糴

文獻:《管子》

常平倉為中國古代政府為調節糧價,儲糧備荒以供應官需民食而設定的糧倉。主要是運用價值規律來調劑糧食供應,充分發揮穩定糧食的市場價值的作用。在市場糧價低的時候,適當提高糧價進行大量收購,不僅使朝廷儲藏糧食的大穀倉一太倉和甘泉倉都充滿了糧食,而且邊郡地方也,倉廩充盈。在市場糧價高的時候,適當降低價格進行出售。這一措施,既避免了“穀賤傷農”,又防止了“谷貴傷民”,對平抑糧食市場和鞏固封建政權起到了積極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民眾的利益和願望。

常平源於戰國時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糴,即政府於豐年購進糧食儲存,以免穀賤傷農,歉年賣出所儲糧食以穩定糧價。范蠡和《管子》也有類似的思想。漢武帝時,桑弘羊發展了上述思想,創立平準法﹐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錢帛物資,在京師賤收貴賣以平抑物價。宣帝元康年間連年豐收﹐谷價有賤到一石五錢的﹐“農人少利”。大約就在這以後,大司農中丞耿壽昌把平準法著重施之於糧食的收貯,在一些地區設立了糧倉﹐收購價格過低的糧食入官,以“利百姓”。這種糧倉已有常平倉之名。

 

平糴是戰國時期李悝實行的運用政府財政力量收購或拋售糧食以控制糧價的經濟措施。李悝(約公元前455—前359),戰國前期的著名政治家,曾在魏國進行過系統的社會改革。他主張政府必須利用財政力量和價格手段,保護農民利益,不使不法商賈漁利,即在熟年收購糧食,荒年拋售糧食;收購或拋售糧食的數量,視熟、荒程度而有等差。

 

金門后沙鎮南宮設許肇基、許王翠秀夫婦紀念獎學金出爐

金門后沙民間故事-許百萬

【人物】金門,北仔傳奇,被蔣經國接來台醫治的金門病童許安國

【金門】金門也曾有空難--六六空難

【金門】戰地奇聞,戰地政務下的老鼠經濟學

 

 

arrow
arrow

    阿鸞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